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

执着的名人故事

时间:2024-10-03 20:54:47
执着的名人故事

执着的名人故事

执着的名人故事1

石油大王洛克菲勒,是美国19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。他一生至少赚进10亿美金,捐出的就有7。5亿。他虽然拥有亿万家产,但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。

有一天,他陪朋友到一家熟识的餐厅去用餐。在那家餐厅附近,他遇见一个年轻的乞丐拉着小提琴,朝行人乞讨。洛克菲勒一下子被那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,他走过去聆听了一会儿,满意地点了点头说:“年轻人,你很有音乐天赋,不应该靠乞讨度日。”

乞丐感觉面前这个老人很面熟,好像经常在一些报纸上看到。

乞丐惊讶地问:“你是?”

洛克菲勒笑着说:“洛克菲勒,一个靠搬运油桶谋生的老头。”

顿时,乞丐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。

然后,洛克菲勒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币递给那个乞丐,不小心将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带了出来。那个硬币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后,滚落在乞丐身后的排水沟里。洛克菲勒走过去,俯身将那枚硬币捡起来,然后仔细擦去上面的泥污。

那个乞丐诧异地问:“洛克菲勒先生,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,根本不会去在乎那一角钱的。”

洛克菲勒好像是开玩笑地说:“也许,这就是你至今仍在乞讨的原因吧。”

就在洛克菲勒转身离开时,那个乞丐疾步追了过去,嗫嚅道:“洛克菲勒先生,我想用你给我的这张整票,换那一枚硬币。”

洛克费勒很高兴地与他交换了,并且还拍了拍那个乞丐的肩膀。

几年后,洛克菲勒有一次应邀去欣赏一个音乐演奏会。在演奏会结束时,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急匆匆赶到洛克菲勒面前,异常感激地说:“洛克菲勒先生,你还记得那一枚硬币吗?”说着,他从贴胸的口袋里,摸出一枚闪亮的硬币。

洛克菲勒快乐地大笑起来说:“迄今为止,这是我知道的一枚最有价值的硬币!”

同情一个陷入困境的人,伸出热情的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,的确是重要的,但这只能使他们得到一时的慰藉,更为关键的是,应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——只有充分相信自己,并有决心和勇气去摆脱面前的困境,才会迎来他们希望的天空。

执着的名人故事2

张冠生先生在《曾国藩的手段》一文中,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曾国藩手下有一名青年将领叫李金,不到30岁就已经勇冠三军。有一次,李金战败,陷入敌人阵营中,后来逃了回来。有人以此诬陷他通贼,曾国藩明辨其冤,将诬告者绳之以法。

某日,李金谒见,称赞“中堂明见万里”。不料,曾国藩却突然传令:李金虽然不是通贼,却打了败仗,着以军法从事。旋即李金被绑赴东门外处斩。

这就是曾国藩,明察于秋毫之末:被诬告,还你清白;打了败仗,则必须军法从事。

我不禁想到发生在哈佛大学的一件事。1764年,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,很多珍贵的书籍毁于一旦。这场大火把一个学生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在这之前,这个学生违反图书馆规则,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,准备读完后再归还。突然之间,这本书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留下的珍本。一番思想斗争后,他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。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令人吃惊,他收下书,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,接下来却把这个学生开除了。

原来,哈佛大学的理念是:让校规看守哈佛,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。

一个是晚清重臣,一个是世界名校,两者风马牛不相及。然而,对比起来,却可以清晰地看到:曾国藩治军靠的是纪律,哈佛治校靠的是规则。

执着的名人故事3

20xx年6月28日,是卢梭的300岁生日。在其出生地瑞士日内瓦,曾经,卢梭的著作在此被烧毁、卢梭本人被驱逐,如今,市政府为纪念这位“日内瓦公民”举行了为期整整一年的庆典,口号是“所有人的卢梭”。

两个多世纪以来,人们争论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功过几何,唯一毫无争议的,是此人影响深远。法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俄罗斯、美国、日本……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他。

在中国,除了学界纪念卢梭的学术研讨会、媒体上的纪念文章外,卢梭著作的中译本、九卷本的《卢梭全集》也将面世,译者为88岁的卢梭问题研究专家、法语翻译家李平沤。

卢梭其人

让—雅克·卢梭(1712—1778),在政治哲学、文学、教育、伦理、宗教、文化人类学等诸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;与其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们——伏尔泰、狄德罗、达朗贝尔、休谟等从交好到争吵、最终一一决裂的“孤独漫步者”;写下了不起的教育学名著《爱弥儿》,却将自己的5个孩子一出生就扔在孤儿院门口的父亲;迫害型心理分裂症患者,被视为天才的疯子或者被视为疯子的天才……

人们能轻易了解卢梭的生平,包括种种隐秘细节,这主要归功于卢梭本人。在自传性作品《忏悔录》《对话录:卢梭评判让—雅克》和《孤独漫步者的遐想》中,他向世人提供了大量有关自己的信息。

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,母亲在他出生后即去世,10岁时父亲因与人发生纠纷逃离日内瓦,他被送到乡下上了两年学,之后相继做过法院书记官的“承揽诉讼人”和零件镂刻师的学徒,染上了撒谎怠惰偷窃等恶习,经常挨打,16岁时为躲避师傅的惩罚逃离家乡,在外流浪,此后的20年中做过仆役、随从、家庭教师、秘书……始终籍籍无名。

直到1749年,卢梭撰写《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》一文参与征文,第二年,该文获奖并出版,38岁的卢梭终于一鸣惊人,声名鹊起。

此后,1752年卢梭创作的歌剧《乡村卜师》大获成功,路易十五有意召见其并给予年金,顾虑到会因此失去自由,卢梭回避了国王的召见;1755年论文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》出版,卢梭在文中描绘了人类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下的'幸福和平,以及私有制的确立、文明的到来带来的不平等。此书引发不少争论,被伏尔泰讽为“反人类的新书”;1761年书信体小说《新爱洛伊丝》出版,轰动一时,尤受女性读者追捧;1762年《社会契约论》和《爱弥儿》出版。同年,巴黎高等法院对《爱弥儿》发出禁令,传出消息要逮捕作者,卢梭闻风从巴黎逃往故乡日内瓦,适逢日内瓦当局焚烧《爱弥儿》和《社会契约论》并下令追究作者,已经50岁的卢梭只得踏上长达8年的流亡之旅,期间开始写作《忏悔录》;1770年,58岁的卢梭获赦重返巴黎,主要靠抄乐谱为生。同年,《忏悔录》完稿;1775年,《对话录》完稿;1776年,写作《孤独漫步者的遐想》;1778年,66岁的卢梭病逝,死前穷困潦倒,孤苦无告。

《卢梭全集》的译者李平沤这样评价卢梭:“他是个很不幸的人,一生遭遇十分坎坷。他的书出一本被批一本,为什么他还孜孜不倦地写呢?他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:‘把一生献给真理’。”

卢梭其作

在其作品里,卢梭毫不讳言自己并不光彩的一面,诸如他曾在朋友生病时悄悄溜掉,在偷窃后诬陷一个女仆,为混口饭吃改变了宗教信仰,和年长自己12岁的华伦夫人维持了十余年的情人关系,并称其为“妈妈”……

在《忏悔录》的第一段,卢梭这样宣布:“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、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。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。这个人就是我。”

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·莫洛亚在为1949年法国版《忏悔录》写序时说:“对很少几位作家才可以这样说:‘要是没有他,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。’卢梭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家。”事实上,卢梭影响的远不止于法国文学。托尔斯泰曾道,他永不会忘记读《忏悔录》时感受到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,巴金也不止一次提过,“《忏悔录》的作者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。”

今天,卢梭被提及,更多是因其政治思想及《社会契约论》等相关著作。曾经,欧洲的上空乃至其他革命地的上空都不断回荡着他的名句:“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”。

“我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,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,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。”卢梭在《社会契约论》第一卷开宗明义地这样写道。他思考的起点是现实实践而非仅仅理论问题。

但当其忠实信徒罗伯斯庇尔将卢梭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应用于实践,这位“行走中的卢梭”似乎是以一场宏大悲壮的实验,反证了卢梭哲学的缺陷,也让卢梭自此被频频指责需为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负责,甚至为纳粹主义的独裁统治负责。

“主权在民”“革命的权利”“公意”“德性”……至今,从不同路径而来的读者对卢梭的思想仍有反差巨大的理解。他时而被视为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,时而是集体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,或者干脆被认为是思想含混不清、充满自相矛盾的人,又被说是思想具有统一性,只是易被断章取义,招致误解和利用……

在中国

卢梭与中国渊源已久。1878年,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日记中提及了他所听说的“乐苏”(卢梭)的事迹,被认为是中国人对卢梭最早的记录。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,上海同文译书局出版的《民约通义》(即《社会契约论》),是目前所知卢梭著作在中国传播的肇始。此后百余年里,卢梭的主要作品被相继引入,并不断有新译本问世。今天,仅《社会契约论》的中译本便能找到20种以上。“一个外国著述家的著作在我国连续一百多年不断有译本问世,这种例子是不多的”,李平沤说。

西学东渐中,卢梭的思想曾在近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,20世纪初期,一度进步人士人人谈自由平等谈天赋人权,言必称卢梭,正如当时《苏报》文章所述:“卢梭之《民约论》潮汹汹然,蓬蓬然,其东来矣!”

和此前卢梭著作在欧洲、日本等地引发的影响一样,主张革命救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从卢梭的书中找到了信仰和依据。邹容在《革命军》中,直接把卢梭的思想称为“起死回生之灵药,返魂还魄之宝方”,孙中山说尽管卢梭“天赋人权”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,但他提倡民权的始意是“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”。卢梭在中国曾几度受到热烈追捧,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,学界展开了对卢梭思想的反思和批判。

回顾卢梭在中国的境遇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、西方政治哲学及法哲学研究学者高全喜说他感到“爱恨交加”,“卢梭思想中的理想主义,他对正义的追求,对平等的渴望,批判的锋芒以及内心的丰富性等等,可以说人类灵魂所能够有的这些东西都聚于一身。他追求的平等、正义、纯粹心灵都确实非常美好,确实符合人性,但如果找不到达到美好的手段,往往会导致问题。”

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说:“今天,对任何我们喜爱的西方作家,我们在阅读时不会像当年那样一会儿把他当做包治百病的良药,过了几年又觉得他是万恶的,我们会比较平和。我们要结合自己,看在中国的情况下,卢梭的哪些信息可以起到帮助,哪些东西能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有正面积极的影响。”

“如果您希望我们能互相理解,我的好朋友,那就要对我的遣词造句更加用心。相信我,我的语词很少是那通常上的意义;与您交谈的,一直是我的心,有一天您也许会明白,它不像别人那样说话。”这是卢梭在给友人的信中,谈及自己的书信用语所说的一段话,或者,这也可看做是卢梭对阅读其作品的读者们的告白。

无论如何,让—雅克·卢梭,300岁生日快乐。

执着的名人故事4

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,但很可惜,一本都没卖掉,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。当时,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郎费罗、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,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,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,因为在他们眼中,一个木匠的儿子,根本就不配写诗。

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,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,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。就在他几近绝望时,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,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,并说:“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。”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,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,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。多年后,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,他惟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。他就是华尔特·惠特曼,那部诗集的名字叫《草叶集》,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,乃是当时英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。

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,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,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,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,即使黑暗无边无际,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,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,给你温暖,给你慰藉,给你信心和勇气,哪怕,那仅仅是一点微光。

执着的名人故事5

戴高乐将军担任法国总统11年,不但赢得了法国人民的爱戴,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。人所共知,戴高乐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。殊不知,他还是一个极其清正廉洁的人。

他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来信,当然,日理万机的总统不可能亲自处理所有的信件,但是,只要是秘书转交到他手上的,他必定认真阅读,亲自处理和回复,而且公私分明。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两种信笺,一种笺头印有“共和国总统府”字样,专门用于公务信函。而对于私人信件,他从来不用这些信笺,而是采用他自备的信笺——普通白纸。

他还有随身携带支票本的习惯,即使出国访问都带着,为的是能够及时直接支付他的个人费用。按规定,出国访问的置装费是不用自己掏腰包的,但他都用自己的私人支票支付。有一次,他在一家家具厂订购了一个书柜,交货时,他立即开了一张支票交给送货人。送货人拿着将军亲笔签名的支票,竟舍不得去兑现。

公款公用,私款私用,戴高乐总统从不含糊,从不妥协。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他:如果怀疑将军私用了一分钱公款,那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。

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,不仅仅是具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,也包括处理生活小事的人格魅力。

执着的名人故事6

纽约曼哈顿第三大道的史密斯·沃伦斯基餐馆热闹非凡。“与巴菲特一同共进午餐”活动正在此隆重举行。

来客大都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、财团大鳄,一餐饭人均消费逾一万美元!这次活动餐费拍卖总价值3456789美元,约合人民币2202万元。

餐会进行了整整3个小时,准时结束。

一脸酒气的巴菲特站在餐门旁,与一个个满脸冒光的宾客热情握别。

之后,巴菲特长长舒了一口气,正要离去。突然,他发现餐厅外的垃圾桶旁,一位流浪汉正在捡吃垃圾桶内刚刚被抛弃的剩余牛排。这位流浪汉大快朵颐一番之后,又捡起一瓶XO,将剩酒痛痛快快地灌入肚里。

巴菲特走上前去,和蔼地对流浪汉说:“请您进餐厅吧!我免费请您美餐一顿,而且还可以送您一批您能拿得动的美食!”

“谢谢您的善意!”流浪汉拍拍自己鼓鼓的肚子,说:“我吃饱了,也喝足了。吃饱这餐,下餐自有吃处。拜拜。”流浪汉腆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走了,走姿从容而潇洒!

巴菲特望着流浪汉不失尊严的背影,顿然有所感,事后他对人说:“流浪汉此刻的神态与金融精英们没有什么两样,他们的胃都容易填满,肚子都可以鼓起来。所不同的是,流浪汉喂饱了肚子,脑袋里也感觉满足;而我们中的许多人,肚子填饱了,脑袋里永远有装不满的贪欲!”

执着的名人故事7

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,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、卖艺为生的盲人,将近40名。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,人们的生活都不宽裕,连养家糊口都很不易,更别说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了,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,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。

每次一经过“瞎子庙”,他的心便隐隐作痛,想要尽自己的所能,帮助这些可怜的人。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,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存问题,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。于是,他不顾外人的反对,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,花了近两年的时间,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“瞎子庙”之间,把这些盲人都组织起来,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,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,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,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。忙了一天,晚上回到家里,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,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。等这一切完成后,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,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……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,他则通过各种关系,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,最终靠着自己的“面子”和关系,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、皮革厂、印刷厂和服装厂里。为此,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。

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,“瞎子庙”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。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,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变,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,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,“瞎子庙”也从此被废弃。

这之后,每天晚上,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,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,点亮屋内的灯,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,只为跟他打个招呼,问声好,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,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。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,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天,从未错过一次。盲人们都说,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。

他便是老舍,原名舒庆春,杰出的人民艺术家,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声脚步声名叫“善”。

《执着的名人故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